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召开,爱芯元智发布边缘智能芯片AX8850
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
5月1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等主办的第十五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国IC新品集中发布平台之一,本届论坛以“面向‘具身智慧机器人’的创新IC新品推介”为主题,爱芯元智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建伟受邀出席,不仅带来最新算力产品AX8850,也对当下边缘计算需求对具身智能发展的推动给出了深层思考。
边缘算力正成为推动具身智能普惠化的
核心驱动力
毫无疑问,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让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自动化交互成为可能,背后则是AI对社会生产生活变革的一次深刻推动。技术的成熟也进一步降低了算力的成本。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使用AI时,考虑的就是以更低成本的算力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响应,这就对算力的经济性、环保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建伟在演讲中深度解析了AI技术从概念到生产力革命的演进路径,以及边缘算力如何成为推动具身智能普惠化的核心驱动力。他表示,AI是一种全新的程序范式,其编程方式正在从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进化,且计算方式以高维度的tensor为主。这一背景下,相较于GPU推理在数据搬运中造成的能量损耗,NPU能够更加精准地将算力所产生的能耗用于数据的计算,这也使其成为成本更低、更符合AI发展的经济性需求,这同样也是爱芯通元NPU坚持不断迭代的初衷。
AI基础设施的普及,本质是成本驱动的效率革命。刘建伟以算力经济性为例,指出用户需衡量“1元投入能换取多少AI性能”(如图像处理帧率、Token生成量)。基于爱芯通元NPU研发的专用AI处理器,正是通过“算子指令集+数据流微架构”设计,将其能效比提升至传统GPU的10倍,使AI计算成本降至工业级可接受范围。
在谈及具身智能的发展场景时,刘建伟表示,具身智能与辅助驾驶一脉相承,都是边缘计算的“感知+决策+执行”,且技术成本能够更好地分摊。这也使具身智能可以更快速,更低成本地落地在制造业、服务业等一些商业化的场景中。
为高能效比而来
爱芯通元AX8850让具身智能触手可及
把智能基建的价格“打下来”成为所有算力芯片企业的核心目标之一,而要实现高智价比的智能计算体系,必须构建基于算子的指令集架构,这是形成底层微架构设计空间的基础。论坛上,刘建伟带来了爱芯元智最新的边缘智能芯片产品爱芯通元AX8850。芯片集成了八核A55 CPU,24TOPs@INT8高算力的NPU,支持H.264/265编解码、64bit LPDDR4x、eMMC v5.1/ SPI Flash、2路Ethernet、1路USB3.0、2路USB2.0、2路HDMI输出,可帮助用户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等领域的边缘计算发挥更大的价值。
据刘建伟介绍,AX8850有两大核心优点,一是具有完备的算子指令集,能够满足AI算法的不断演进需求;二是采用了高性能异构多核架构以及可编程数据流微架构。其中,高效能张量核针对Tensor计算优化,并有效结合向量核全面优化Transformer和BEV算法,支持灵活编程,辅以SDMA和异构多核硬件协同,丰富的CV算子做前后处理,全面提升感知性能。而集成多种计算核的异构多核架构,通过硬件调度优化数据依赖性,减少能耗浪费。在工具链方面,公司历经多年量产打磨的软件栈支持快速模型部署,开发者无需从零适配,大幅降低开发门槛。
在具体使用场景中,AX8850的环境感知功能可实时执行语义分割、视频连续分析等;同时,基于“图生文”技术的多模态交互能力,也显著提升了人机交互的自然性与智能化水平。此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也以低成本方案弥补了纯视觉感知的局限性,这些都让服务机器人、辅助驾驶等高精度场景的应用更加有的放矢。
灵活的场景适配,高隐私性,让边缘计算更好地支撑具身智能的落地需求。爱芯通元系列NPU在边缘计算领域具有能效比高、易用性强和生态丰富等优势。能够让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边缘设备更好地感知环境,与环境进行更高效的交互。这正是爱芯元智对公司使命的不断践行——让覆盖千行百业的“普惠AI”成为可能。